少做职业规划,多做能力规划
我们往往把人生规划、职业规划和能力规划混为一谈。日本经营之神松下幸之助办了一个松下政经塾,1993年250多人报名,只录取5人,学制5年,第一年没人教,结束时考一道题:“你的人生目标是什么?”松下的逻辑是要做领导就必须知道自己的人生使命。啊,人生使命,还让别人花一年时间去找,这不是浪费生命?松下这种人有智慧,因为他懂得要做领导人,必须找到内心的愿景,找到一个愿意为之奋斗的大目标,这样才能激励一个人愿意站出来,挑战艰苦的长期的任务。普通人一想到浪费一年去找使命就会担心得要死,生怕别人这一年超越自己太多,这完全是杞人忧天。一个人跑得慢不是因为输在起跑线上,而是因为他没有内心认同的目标。这样的人做再多的事情,也是这里发一下力,那里发一下力,无法形成合力,最终成就有限。■ ■ ■
不过大部分人是普通人,做人生规划是大挑战,也许要到30岁后才能想明白,那么在20岁左右,是不是应该先考虑一下职业规划?按说这是非常对的,但问题是在中国一个孩子读书读到18岁,除了几本教科书,对社会、对兴趣、对人生接触太少。十五六岁的中国青少年,文学经典没看过,摇滚没听过,老电影没看过,世界那么大,我只在地理课本里读过,生活那么苦,我只听妈妈抱怨过,我们对人生全无体验,又怎么能知道自己偏好什么?更要命的是,就算我以为自己偏好什么,也不代表你有能力拥抱你的爱好啊!我弟弟16岁读医专,他经常抱怨我妈,说他的梦想是跳舞,他跳舞的确比普通人好太多,但问题是一个孩子16岁了,还没有经过舞蹈专业训练,学跳舞能出来吗?太难了!所以很多年轻人并没有意识到要做人生规划,最可能的途径是:先做能力规划→再做职业规划→最后人生规划。
■ ■ ■
我就是这样成长的,在大学毕业后的21岁到27岁,差不多7年时间我对做什么工作没有概念,我就知道做任何一份工作,只要单位不耍流氓,我都有学不完的东西。等我做满7年,发现自己已经初步掌握了演讲、演示、写作、项目管理、时间管理等一系列相对通用的能力,加上一些专业知识储备,我发现我终于有能力选择我想做的职业方向,开启我的职业规划了 —--- 当时我想成为一名有个人品牌的跨界专业人,就是做自己想做的事情都能做专业的人。所以2008年我退出软件行业,选择进入IT职业教育行业,我想了解大规模销售需要的营销传播手法,在2008年到2009年,我系统研究了各种广告,特别是网络推广手段,你们今天看到我擅长各种网络推广手法,其实都是那两年快速突破打下的基础。有了这两年基础,加上2009年我开始接触PPT,我发现用PPT做切入口我完全可以做更大的事情 — 让更多大学生变成“动手党”,通过动手变成爱独立思考的人。
这个目标够大,这可以算我的人生规划,我做一辈子都很难完成其中一小部分,但我愿意为这个目标坚持做下去。
从17岁懵懂无知上大学,到32岁我大致找到自己的人生目标,我用了15年,快吗?一点儿也不快,但是哪个人的一点点成绩不是这样一点点努力积攒的呢?
■ ■ ■
所谓能力规划,就是你的职业大方向,都用得上的技能。我觉得太年轻的时候不要着急去确定职业规划,我不反对你了解,尝试做一下职业规划,但我觉得你应该先分析你想去的职业需要哪些能力或专业知识背景?比如你想做律师,律师需要表达能力吗?需要写作能力吗?需要懂一点儿心理学吗?律师的表达能力是哪一种表达能力(公开辩论、侧重逻辑)?律师的写作能力是哪一种写作能力?律师要懂的心理学是哪一种心理学(犯罪心理学、受害者心理学)?如此分析下去,你就能把你的职业规划变成一系列能力规划和知识规划,在不同的时间你完成不同的能力练习,学习不同的专业知识,等能力攒够了,书读够了,你突然发现,你的职业规划水到渠成豁然开朗。
■ ■ ■
老话说:没有金刚钻别揽瓷器活! — 花那么多时间整一堆虚的职业规划,还不如花在能力规划上。还有一点要提醒大家,能力规划一分解,你会发现,好多职业需要的能力除了一小部分是专业知识,大部分都是通用能力!比如书面写作,比如口头表达,比如人际沟通,比如项目管理,比如时间管理,甚至高大上的领导力等,绝不是只有一个行业可以用,等你能力变强了,职业发展的道路也就豁然开朗了。比如很多大学生问我学PPT有没有用? — 我往往回答你倒是说哪个行业现在完全不用PPT?这是你的职场能力,不是代表你未来就靠PPT吃饭。靠PPT吃饭是个很小的就业市场,但是需要会做PPT这个职业能力的行业就比比皆是。等你积累的能力足够多了,职业的路走通了,养家糊口自然不是问题,这时你人生阅历也丰富了,说不定内心的人生使命感也就自然而然激活了。
那个时候你人到中年,觉得一切刚好,内心还有激情,还有火焰,而不是上有老下有小觉得一辈子蹉跎如此,一身负能量。
我觉得对普通人,这样的成长进化道路更加可行,更加可操作。你觉得呢?■ ■ ■
人生规划、职业规划、能力规划,3个概念,你现在明白了吗? 寻找内心认同的目标
页:
[1]